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终期评图

2021-04-19 11:20

2021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本科三年级“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大师班)终期评图于2021年4月17日顺利举行。本学期,12位当下行业内杰出的建筑师代表作为设计导师各自拟定题目,课程一共分11组,每组同学在8周时间内完成设计作业。本次评图为课程终期评图。以下为袁野老师组终期评图内容。



设计题目:建筑与城市记忆—北京五道口旧商业街区城市更新设计

设计导师:袁野(中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助教:苏羽君(中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袁野建筑工作室,助理建筑师)

评图嘉宾:张路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周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薛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夏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雄安分院,院长)

微信图片_20210426115640.jpg

微信图片_20210426115655.jpg

微信图片_20210426115651.jpg

>> 第一组

学生姓名:容欣桐、王嘉伟

方案概述:

不断变换的灯光与广告充斥五道口,形成人对于五道口的表层城市记忆。在广告背后,存在着一些真正有故事的人文空间。而前者的存在模糊了对后者意义的感知,。

我们认为,人的生活与交往依托空间进行,人们记住的,是一片广场,一个凉廊,一条窄巷,空间是个人记忆的容器。而城市记忆是集体在情感与精神上的认同,是长期形成的生活秩序,是所有记忆所依托的空间的抽象,即空间的原型。通过对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我们进一步提出,永恒不变的空间原型与变化的人的生活组成城市记忆的本质。

因此,我们将媒体信息和广告抽象为面具,面具背后是储存城市记忆的情感空间。我们希望通过二者的剥离,引导人去发掘产生和保存着集体记忆的空间原型。

经过对五道口原有空间原型的提炼以及对北京整体城市环境中空间原型的探究,我们总结出建筑与外部空间、街道与广场的空间关系原型,应用在设计中,希望人在面具背后体验不同的鲜活城市场景。


微信图片_20210426105718.jpg


>> 第二组

学生姓名:彭力夫、琚经纬、何铭逸

方案概述:

五道口到底是什么?是人潮涌动的宇宙中心?是华清嘉园的高昂房价?还是随时代不断流变的文化属性?始于铁路的五道口,一切意涵都由此生发。人们在道口停留、穿行、回望,在道口相聚、相识、相随。道口不仅仅是交通,更是最重要的城市记忆。

进入无道口时代,京张铁路沉于地下,道口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方案的切入点是以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为宏观背景,发展一条连接道口的新城市经济带。更新改造后的无道口为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为城市注入全新的活力。而对于铁路记忆的构想,我们则融入到了低线公园的设计之中,以重复的横梁比拟铁轨的韵律,呼应无限延续的空间感受,塑造有记忆点的空间。世纪末出生的我们,没能邂逅最后一辆驶过道口的火车,以极为有限的阅历介入如此含混而复杂的城市更新问题。从建筑走向城市,变化的是尺度与视野,不变的是记忆与关怀。

感谢袁野老师八周以来的悉心指导。再见道口!


微信图片_20210426105052.jpg


>> 第三组

学生姓名:彭东奇

方案概述:

对于我来说,五道口是一个变化特别快,新陈代谢非常迅速的一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大多数人对五道口来讲也只是一个过客,唯一不变的是这里永远都充满了年轻人。

因此对于记忆来说,很难在当下的五道口找到一个大多数人共同的记忆作为出发点,因此我的方案将会是一个立足于未来,记忆被拆散了的建筑。

BOUNCE音乐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其激情跳跃而又不失调理的节奏,与前文提到的空间概念意向基本一致,将BOUNCE音乐的流动性和韵律感渗入每一个建筑设计元素中,使一般建筑所持有的单调的相似性重复变成音乐的穿插重复,这样的一个整体,才会摒弃随意而为的建筑风格,将其音乐的质感和建筑的美感充分融合,真正契合音符、音节和音律所要求。


终期评图board1_彭东奇.jpg


>> 第四组

学生姓名:陈昱弘、党怡玮

方案概述:

设计题目为五道口:农田与铁轨的诗学。方案从五道口的记忆——农田与铁轨出发,希望营造时间的叠加性、空间的丰富性与系统的可复制性。通过重塑都市时代的农田与铁轨,在其上生长出都市与乡野的聚落,塑造有意味的生活场所,共同重塑新的五道口记忆,并引发人们对于城乡二元割裂现状的反思。


微信图片_20210426105137.jpg


>> 第五组

学生姓名:刘茹枫、马晓文

方案概述:

The remains, the link, the growth:通过对五道口工人时代城市记忆的解读以及对五道口文化文艺事业发展的梳理,保留场地中的旧有的建筑外壳与空间作为场地中具有一定永恒性的母体,用连接体对场地和保留母体进行连接、疏导和激活,以重新焕发场地活力,形成承载旧记忆生长新记忆的公共空间骨架,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城市记忆。南部连接体低密度部分连接记忆、激活场地;北部巨型连接体作为场地高密度商业发展部分,一方面应对城市问题,激活城市周边,一方面作为未来城市发展构想的载体,像高密度建筑部分、空中交通部分……总体上希望通过连接体将场地激活为五道口青年文化脉络延续发展的新场所,五道口承载的城市记忆能重新变得多彩鲜活。


01.jpg



>> 第六组

学生姓名:史文彪

方案概述:

对记忆的理解是一个用来描述当下的状态的词,可以用一个承影面来比喻,从当下这一个时间点向前向后发散,将反馈到的许多个画面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模糊的、真假交织难辨的场景。

方案想从五道口作为宇宙的中心这一地位出发,挖掘属于它AB面中的B面,创造出宇宙中心的异世界这一意象,作为和异世沟通的一角,挖掘五道口的潜力从中获得是一种熟悉和陌生感。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时空场景并置,代表了不同的时间点,倒置城市中冲突加剧,通过走廊或车厢在进入下一个时空前转换。

人在不同的时空也有着多面性,这两者实质上也是无法共同存在的,希望通过一种将时空叠加变化的手段,以空间为载体,使多种状态同时并存;将颠倒后的城市体量悬浮植入于中央,将人的状态抽离具象化,并且在正向与方向城市的交接点成为最戏剧化的表现,原本无法遇到的两种状态有了共时存在的可能性,就是在遇到另一个自己的途中产生对原有生活的反思。


微信图片_20210426105739.jpg




最后,非常感谢张路峰老师,周榕老师,薛明总建筑师,夏伟院长奉献宝贵的六个多小时周六下午时光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极为精彩的点评。

从概念到逻辑,从建筑到城市,从职业到人生,老师们把脉精准,评价中肯,问题尖锐,毫不留情,直击灵魂!精妙之语不时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同学们也无愧两个月的倾力付出,清晰有力地传达出自己的理念,提出各自对城市记忆独特的解读和创造性提案,并能从容应对评委老师的尖锐提问,令人钦佩。

相信2021年春天的人生记忆会烙刻在同学们心中,伴随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一起融入对五道口,对清华,和对北京的城市记忆之中。